淄博海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机动车检测相关仪器设备,为I/M制度技术支持商,检测维修治理设备制造供应商,是集合检测软件平台开发、精密仪器设备生产、精准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淄博海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ZIBO HAIR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LIMITED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武汉:从“中国车都”到“新能源车谷”、“智能车谷” | 非凡十年
来源: | 作者:advertising-100 | 发布时间: 2022-10-21 | 8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1200多年前盛唐时期“诗仙”李白流芳千古的诗篇,也使武汉“江城”美称声名远播。长江与汉江在这里交汇,南北文化在这里融合,江城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流域及华中地区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武汉不仅成为1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成为华中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武汉最大的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业一直是武汉向外展示实力的一张名片。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武汉显然也不愿意错过发展机遇期,如今正在全力出击,以期占领发展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历了历史性蜕变。按照武汉市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是武汉市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不仅如此,面对产业下半场竞争,武汉还要将自己打造成“智能车谷”。


01

发展新能源 描绘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小到大茁壮成长的10年。10年变迁,令许多人记忆犹新。

“2012年,在武汉想买辆电动汽车加价都很难买到,而现在,随时可以在线下线上下单订购,而且还有购车补贴。”武汉电动汽车车主黄昀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这10年电动汽车产业的变化几乎是翻天覆地。

数据显示,2011年,武汉全市新能源汽车不足600辆,到2012年达到近2000辆,而2021年,武汉已经拥有新能源汽车10.85万辆,跻身全国城市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前10之列。而且从整车到零部件,整个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武汉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政策支持及产业规划扮演了“发动机”的角色。根据武汉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武汉市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武汉将实现从“中国车谷”向“数字车谷”、“新能源车谷”、“智能车谷”的转变。

武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汽车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汽车研发设计和汽车后市场,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产业化,积极创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达到5000亿元。

在汽车企业密集的武汉市经开区,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培育2~3家智能网联汽车领军企业,5家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

同时,按照规划,截至2025年,武汉市还将投入应用3000辆氢燃料电池车。据介绍,武汉市将建设加氢站、氢气瓶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其实,近10年来,武汉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及规划呈现出力度逐渐加码的特点。继2017年武汉市《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的通知》之后,2019年11月,武汉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奖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加大公务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对新建加氢站给予50万元至300万元补贴等11条“新政”。

其中提出,对本市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给予增长奖励。以企业上一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为基数,按照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有关区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企业共同议定增量奖励办法,奖励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同时,鼓励本市汽车生产企业为本市传统巡游出租汽车新能源化升级迭代增加供给。对本市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用于本市巡游出租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按照6万元/辆的标准给予生产企业资金奖励,奖励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等。

“武汉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及政策支持逐步完善,基本落实和细化了‘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及目标,并贯彻于多个部门的政策及规划中。”正如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向《中国汽车报》记者所说的,武汉市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及规划正在呈现出多层面、立体化、系统化的新格局。

近日,武汉市制定的《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其中指出,要扩大电动、氢能等车辆应用比例,加快充换电设施、加氢站、氢气储运中心、氢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充电桩”设施建设,加快老旧车船更新速度及提高清洁能源车辆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划提出的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是,到2025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达到25万辆,中心城区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力争推广应用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1200个集中式充换电站、45万个充电桩;建成30座以上加氢站,构建武汉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目标,体现出武汉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既高度重视又求实的风格。”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全澍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前行的重要动力。


02

打造产业链 聚百万产能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潮流,10年来,新能源汽车产能、产业链集中的武汉经开区,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车谷”。

“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在超车中变换赛道”的武汉经开区,重点吸引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和“新实力”发展壮大。仅2021年,多个新能源整车项目相继落户武汉。未来两三年时间,武汉将形成超百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L2级车型渗透率提升至50%以上,根据政策步伐,已经筹备并随时可以实现L3级辅助驾驶量产装车。

“一年之内引来多个整车项目,而且还是代表下一代汽车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速度和规模都前所未有。”武汉市招商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新落户武汉的新能源整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预计新增7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再加上东风云峰、吉利路特斯、东风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仅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能就可超过100万辆。

10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武汉的汽车产业带来全新风貌。在传统燃油车时代,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追随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等整车企业落户武汉,造就武汉经开区雄厚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实力。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武汉经开区,这里已经集聚了9家车企的13个整车工厂,包括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岚图汽车、东风云峰、猛士科技、路特斯汽车、小鹏汽车等8家乘用车企业,和武汉开沃商用车等企业。同时吸引了1000余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而整个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1500家,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武汉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机构,打造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双智’之城。加快建设54万平方米的‘双智’创新产业园,形成研发+测试+量产‘一条龙’的创新生态链。”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武汉还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近地化配套,支持“卡脖子”技术研发创新,全力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根据规划,作为中国六大乘用车生产基地之一和湖北汽车工业的主战场,武汉将致力于打造万亿元世界级汽车制造及服务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智能网联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汽车产业新格局。

“造车‘新势力’和‘新实力’的陆续到来,将大大提升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量级。”湖北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丽君认为,以武汉经开区为引领,在“下一代汽车”赛道上,武汉将成为国内品类最多元、品牌最丰富的城市。


03

从车型到工厂 尽显“新四化”

从岚图、猛士到风神、路特斯等,武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品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近日,500辆岚图FREE智能电动SUV发往挪威,这是武汉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22年新年伊始,岚图汽车就已经与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签署了进军欧洲的协议,首站即是“万岛之国”挪威。今年6月,岚图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克林根伯加塔的首家海外岚图空间正式开业,岚图FREE也首次在挪威亮相。今年7月,岚图FREE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EWVTA证书,从而使岚图FREE可在27个欧盟成员国和EWVTA认证的非欧盟成员国,如瑞士、挪威、以色列等国家批量出口,完成新车注册上牌。


岚图汽车,是武汉当地车企“龙头”东风公司倾力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其规划产能(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达15万辆。在岚图汽车的计划中,将每年至少向市场投放1款新能源汽车。

如果说岚图还是主打家用智能电动SUV和MPV的话,“猛士”品牌则是独辟蹊径,探索电动越野发展之路。今年8月27日,东风汽车在武汉发布猛士品牌及其专属“M”标识体系。在东风公司看来:“猛士的使命就是东风的使命,猛士的梦想就是东风的梦想。”

10年,不仅带来了车型的变化,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生产的新模式。在落成1年多的东风本田第三家工厂,涂装车间没有了传统车企涂装车间刺鼻的气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应用了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的一系列自动化生产工艺,喷涂采用了全新的锆盐无磷化技术,首次实现了Ⅰ类污染物镍的零排放,同时也将生产的废渣产量削减了90%,降低了污染。”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三工厂涂装3科管理系系长胡旭见证了东风本田3家工厂的历史,他向记者表示,东风本田武汉第一家工厂开工时间是2004年4月,第二家工厂的开工时间是2012年7月,到去年1月第三家工厂开工,近10年的变化是最大的。在新车发布会上,东风本田在前期CRV混动汽车、MNV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26日正式上市了基于全新平台的纯电动车型e:NS1。未来5年,东风本田还将至少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

至今,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东风本田和岚图汽车等车企,均已在武汉投产了新能源汽车,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落户武汉。今年7月,吉利投资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在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竣工投产,首辆纯电智能HYPER SUV Eletre成功下线。而且,路特斯旗下首款高端纯电动SUV车型路特斯ELETRE将于10月25日上市。“该工厂是全球首家全工序采用3D数字孪生技术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工厂。”路特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冯擎峰介绍,该工厂体现了汽车制造的生产智能化、数字精益化、高度柔性化和生产绿色化等特点。

相关零部件企业也不断创新突破。其中,亿咖通科技于2021年12月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市场紧缺的新能源汽车MCU芯片方面,今年3月,东风汽车与中国信科集团携手设立武汉二进制半导体有限公司,合力破解该芯片供应难题。目前,武汉首款动力安全域车规级MCU已完成研发,待通过车规级认证后即可量产投用;2021年7月,东风汽车与中车集团在武汉合资成立智新半导体,并投产新能源汽车所用的IGBT半导体模块,目前已经搭载于风神、岚图等新能源汽车上。智新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部工程师王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智新半导体到2025年年产能将达到120万只,全力支撑“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发展。

博世、电装、伟世通、艾菲集团、爱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博雷顿、佛吉亚、法雷奥、博格华纳、伟巴斯特、采埃孚、盖瑞特……时至今日,已经有超过140家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武汉,共同为武汉打造“智能车谷”提供支撑。


04

发力智能化 构建新生态

无人驾驶、没有方向盘、自动避障及识别红绿灯……国内首款L4级5G联网自动驾驶汽车东风Sharing-VAN 2.0,正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内运行。此外,在武汉,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近百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也在进行常态化运行,运行里程已超过200万公里。还有一批无人驾驶物流车、轻型货柜车在江汉大学等高校开展商业化物流配送运营业务……在武汉,自动驾驶正由测试示范运营升级为常态化商业运营。在武汉亮相的,还有元戎启行、文远知行、智行者、驭势科技等多家自动驾驶行业头部企业,图达通、海康智联等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


其中,以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为焦点,武汉经开区围绕“双智”试点建设,已聚集东风公司、东风悦享、亿咖通、东软睿驰、芯擎科技、华砺智行、海康智联、元戎启行、文远知行、图达通等60多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由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滑铁卢大学等多所中外高校建立的自动驾驶研发创新平台。华为在此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东风公司、中国信科等共同发起设立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

今年8月,占地面积0.87平方千米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竣工,将为武汉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增添新利器。其中涵盖了高速环线、城市干道、乡镇道路、村道、城市立交等几乎所有的道路场景,以及从“艳阳高照”到“电闪雷鸣”再到“暴雨倾盆”的真实模拟天气环境。

10年前后,武汉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变化。如今的武汉,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版图重要一极,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最突出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等汽车领域的10多张国字头“金字”招牌。

为了支撑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武汉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武汉全市累计建成停车泊位79万个、充电桩32.5万个、加氢站7座。2022年,武汉市的目标是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0万个、新建充电桩4万个、建成充换电站120座。目前,武汉新能源汽车车桩比已达1∶1.2,基本可满足武汉市未来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10年,是产业、技术、供应链、市场形成新格局的10年,是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的10年。”林弘昌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新四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际,武汉确立崭新航标,融汇八方资源,凝聚中外企业,共同乘长风破万里浪,将唱响新时代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江之歌。